蚵仔·的故鄉 養蚵人家 蚵仔生長的海岸條件 在廣闊的海岸平原上養殖牡蠣,低潮時海潮會退到兩公里外,讓牡蠣暴露在必要的元素之下,當退潮時蚵仔就可接受幾個小時日曬,這樣牡蠣就會比較飽滿。牡蠣養殖除了人工技巧,一部分則仰賴大自然現象,當時令季節,台灣西南部蔚藍海岸 風和日麗。當沒有颱風、沒有地震時,蚵仔就會長的肥美珠圓。 To the Top 牡蠣殼串 粒粒皆辛苦 放養牡蠣的季節到時,漁民們就忙著將牡蠣打洞串殼,目的就是給蚵仔一個新的家。首先要將已挖出蚵仔的空殼曬乾,接著一個個空殼靠人工打洞並串到塑膠繩上,就成了吸引小牡蠣附著的牡蠣殼串。牡蠣養殖除了人工技巧,一部分則仰賴大自然現象,當時令季節,台灣西南部蔚藍海岸 風和日麗。當沒有颱風、沒有地震時,蚵仔就會長的肥美珠圓。 To the Top 蚵仔的家 蚵棚 [蚵棚]是蚵仔的家,臺灣牡蠣養殖方式有好幾種,概因海岸地勢高低漲退潮深淺度不同而主要區分為[平掛式]與[垂吊式]。一般地勢較高的地方以平掛式搭架養殖,海水退潮後露出時間較長,而地勢較深的海岸則以垂吊式搭架養殖,退潮後露出時間較短。蚵仔生態乃隨著潮汐的漲退而放養,因不同深淺的海岸蚵棚搭架方式,故在熟成後牡蠣體積大小及口感鮮甜的程度上都會有所不同。 To the Top [擔輪] 蚵仔的幼蟲 先將空牡蠣殼掛在繩子上當作基質,被稱為[擔輪]的牡蠣幼蟲,會附著在這些殼上。潮水會攜帶養分給這些幼蟲,經過一段時間接受充足的陽光之後,牠們會成長成個別的牡蠣。牡蠣至少要長一年才能收成。 To the Top 挖蚵仔 漁村婦女們頂著裹巾包頭帽子,群聚在門庭空地上,帶著手套,一手起子一手牡蠣,用力挖出第一時間的鮮甜(朋友的丈母娘憶起少女時候,挖出滿滿一碗僅有幾塊錢的工資)。當蚵仔為漁村主要收入來源時,可見家家戶戶門前一簍簍堆滿的牡蠣殼,儼然形成了養蚵人家的另一種特殊景觀。 To the Top 海水+汗水 養蚵人家 養蚵人家的工作,非常辛苦。早晚暴露在烈日強光下,面對風吹日曬,得耐得住的人,才能接受此艱辛的養蚵工作。數百年至今,養蚵人家仍在這裡以傳統的方式養殖牡蠣。為了家人生計,頭頂烈日、身涉苦海,口中吞下摻和著海水與汗水的鹹澀,代代相傳、夫辛婦隨。蚵仔就在養蚵人家純樸風情與堅忍精神下,孕育出台灣獨有的鮮甜。 To the Top 寶島鄉土情-蚵畫東石情 養蚵人家 行政院農委會 上一頁 下一頁